过了10多个小时,“昆仑16”号再一次发出消息,提到已经摆脱美军反潜巡逻机,将在到达安全海域之后向后方汇报情况。关键是,这条消息是使用通信浮标实时发送,并没有延迟。
显然,这非常反常。
按照一般情况,战略核潜艇会给通信浮标设置一个延迟时间,通常在30分钟以上,让潜艇有足够的时间离开发报海域。在执行作战任务,尤其是在敌方反潜平台活动的海域,就更加需要延迟发送。要不然,敌人就能通过给通信浮标定位,确定潜艇的大概位置,也就更容易找到潜艇。
其实,在与敌方反潜平台交战的时候,除非是遭到直接攻击,要不然潜艇不应该贸然的使用通信浮标。
就算延迟发报,通信浮标也会加大潜艇暴露行踪的风险。
“昆仑16”号在这个时候发报,本身就非常反常。
又过了差不多半天,也就在开始,“昆仑16”6号发来了消息。在摆脱美军的反潜巡逻机之后,已经到达相对安全的海域,而且潜艇本身没遭受损伤,还请后方指挥部就下一步行动下达指示。
到此,才基本上搞清楚情况。
“昆仑16”号在10多个小时前,并没有摆脱美军的反潜巡逻机,而是用这个方式来欺骗美军反潜巡逻机。这就是,美军同样知道共和国潜艇在使用通信浮标的时候,往往会设置一个延迟时间,因此在潜艇走远之后,通信浮标才会浮到海面上,并且发出无线电信号。也正是如此,搜索通信浮标所在海域往往不会有任何收获。更重要的是,潜艇一般都不会在躲避反潜搜索的时候使用通信浮标。
结果就是,“昆仑16”号释放的通信浮标只引来了1架美军的反潜巡逻机,在投下几具声呐浮标,快速的搜索一番之后,这架巡逻机就飞走了。在当时,“昆仑16”号就藏在通信浮标的正下方,而且潜深超过了1200米,在极限深度之下。也就是依靠潜深,避开了美军的反潜巡逻机。
此后,“昆仑16”号在该海域潜伏了6个小时。
哪怕是大型反潜巡逻机,在距离基地超过1500千米的海域,巡逻时间也非常有限。更何况,需要搜索的海域会随着时间而扩大,因此反潜巡逻机在任何一片海域的搜寻时间都很短暂。
6个小时,足够远离美军的反潜巡逻机了。
至于反潜战舰,威胁反而不太大。
按照“昆仑16”号的报告,在美军反潜巡逻机飞走后,来了1艘远洋护卫舰,而且在附近转了几圈。因为航行速度超过30节,加上海面上风急浪高,所以这艘护卫舰没使用拖拽线列阵声呐。虽然几次从“昆仑16”号的附近经过,而且使用了主动声呐,但是护卫舰始终没发现“昆仑16”号。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昆仑16”号的潜深超过了1000米,在艇体表面又铺设了能够吸收声波的消声瓦。更何况,护卫舰的鼻艏声呐根本没办法跟核潜艇的球艏声呐比,工作功率低得多,可探测范围与精度都要差的多,就算在“昆仑16”号正上方,也未必探测得到。
此外,美军的远洋护卫舰全都是“减配”版本。
在“星座”级之后,美国海军效仿共和国海军,不再发展护卫舰,使用吨位更大的通用驱逐舰充当舰队多面手。也正是如此,在2047年的印度洋战争之前,“星座”级是美国海军仅有的护卫舰。只不过,受到实际性能的限制,“星座”级在东太平洋冲突之前就已经退居二线。至于后来出现的“拉斯维加斯”级,虽然被美国海军归为了护卫舰,但是在各个方面都更加接进通用驱逐舰,而且在作战使用上也类似于通用驱逐舰,可以将其看成是减配版通用驱逐舰。同一时期的“本森”级则是大型通用驱逐舰,承担的作战任务接进于共和国海军的大型驱逐舰。
要说的话,这是美军战舰的一大特点。
说的简单一点,也就是错位竞争。这就是在设计的时候,各项性能指标会刻意比对照的共和国战舰稍微高一点,从而形成有限的战力优势。比如说,“本森”级对应的就是共和国海军的055D型大型驱逐舰,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要比055D稍微强一些,后期改进型在加上电磁炮之后就更是如此了。
不管怎样,美国海军在“星座”级之后就没再发展过护卫舰。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2047年,莫斯科和会之后。之前提到过,海军军控协议对各种战舰做了严格限制。驱逐舰是标准的大型战舰,更是受到了重点照顾。结果是,护卫舰成为了平衡海上力量的重要舰种。更何况,美国有两洋航线需要保护,尤其是在太平洋这边,通往日本与通往澳大利亚的两条战略航线都不能放弃。这也意味着,美国海军需要装备足够的护航战舰。因为没法建造足够多的驱逐舰,所以只能拿护卫舰做文章,尽可能的提高护卫舰的战斗力。
正是如此,护卫舰成为了美国海军的主力护航战舰。
当然,美国海军也早有准备。
按后来披露的资料,美国海军在2041年就启动了远洋护卫舰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