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第165章 《风声》上映 (第1/2页)

第165章 《风声》上映

李秋棠出道3年以来,工作强度一直很大,所以他很少参加综艺节目的提前录制来宣传影片,实在没空,有点空闲自己休息都不够。

在《风声》上也是如此,这些活动他都交给更需要露脸,更需要曝光的演员们去做。

他就接一些今天录明天播的简单采访就好。

但因为《时间规划局》在横店的拍摄日夜颠倒,这给上门采访的记者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也让本就疲惫不堪的李秋棠更加劳累——早上6点收工,睡到一半10点钟爬起来做采访,做完采访再继续回去睡,很多时候一天有好几个采访,起床了就再也不能睡了。

《风声》首日足有1500万的好成绩,虽比不上《建国大业》,但这个数字也是大卖的表现了。

“我希望《风声》能给我们电影人一些思考,不要怪题材限制,题材能有什么限制?以前没人拍科幻片,《彗星》拍了,票房不错;以前也没人拍谍战大片,《风声》拍了,现在卖的也很好。

“还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大陆没有能撑起票房的演员,我觉得这很不合理,我几部电影用的都是大陆演员,《扬名立万》九个主演全是内地人。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电影公司还有投资人,胆子还是太小了。”

昨天,周讯等演员去了香江做首映活动,李秋棠对《风声》在香江的成绩不报期望,直说:“香江观众对《风声》这样的故事不会感兴趣,而且我还是以女性角色为核心进行叙事,他们更不会买单。”

《风声》毕竟开创了谍战类型,在类型创新和投资上李秋棠难免会多说一点。

“我们现在的投资人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拿到一个项目,先问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他总是在一开始就想到失败,他很少想到在这个过程中能为这个行业,为观众提供什么,电影虽然是一个可以工业化生产的行业,但它的产品、它的核心,永远是创新,永远是挑战,永远是赌注。”

其实包括《时间规划局》,在筹备阶段,除了中影,基本没人愿意投,都觉得科幻大片风险太大。

王京的《未来警察》和刘振伟的《机器侠》风险就不大是吧。

对于《风声》开画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李秋棠也有话说:“预料到会不错,但没想到这么好,首周破亿应该不成问题吧。”

首日1500万,首周破亿是板上钉钉了,李秋棠也不好意思吹太大。

“票房预测这种事交给几个出品人吧。”

《风声》是李秋棠和华艺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李秋棠和华艺和冯晓刚的关系讨论贯穿了电影宣传期始终——不是故意炒的,但这也确实成为了《风声》宣传战的一张好牌。

李秋棠依然很肯定和华艺两年间的合作:“很愉快。”其间不愉快的场景,就不拿出来说了。

但对冯晓刚就没好话:“我觉得讨论华艺和讨论冯晓刚导演要分开来。

“事不关己的时候,人大都能站在道德高地很客观很大度地指点两句,可一旦事情关己了,人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了。人之常情吧,大家都差不多,你说是吧?”

李秋棠还是没把话说的太难听,但意思已经表达得够明白了,基本默认他在华艺迅速崛起威胁到了冯晓刚的地位和资源,这才导致他不得不结束和华艺的合作。

送走这个记者,助理递过一杯冰咖啡,说:“艺菲给的。”

“她还知道给我买咖啡啊。”李秋棠接过咖啡,嘴里还要吐槽。

助理笑道:“你少说两句吧,有的喝还堵不住你的嘴,再说咖啡都没的喝了。”李秋棠闲话少说:“后面还有采访吗?”

助理看了看他今天的行程:“等下还有六套和搜狐还有另外两家媒体的采访。”

李秋棠抿了一口咖啡:“先做六套的吧,后面的推到明天早上,收工完再做。把记者照顾好,吃饭洗脚按摩唱歌,你看着安排。”

现阶段片方大都不会做口碑维护,所以很多片子,上映首日就是称赞和批评起飞,而批评的声音往往更具传播力。

《风声》上映后同样如此,多是夸赞,但批评者也不少。

有影迷指出吴志国和顾晓梦传递情报的方法逻辑不严密,特别是吴志国通过唱戏曲调的变化传递信息,显得太过儿戏——人在遭到酷刑之后,怎么能保持清醒,唱出准确的情报?

而顾晓梦通过将情报绣在自己内衣里传出去,也有很大可能被截获。

李秋棠本不愿解释,但《中国电影报道》的记者既然问到了这个问题,李秋棠正好借机说明:“没有任何一种情报传递方式是万无一失的。是,吴志国可能唱不出正确的曲调,顾晓梦衣服里的情报也有可能被截获,但回过头来想,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成功呢?”

作为导演,李秋棠自然不会承认这种缺陷。

“有观众反应电影的受刑片段太过血腥,导演怎么看?”

“一项事业的成功肯定要经历千难万险,酷刑的展现是必要的,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