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神圣而荒诞的汉朝
话说邴原这次来找魏哲,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
由于王芬谋划废立的事还没有暴露,故此华歆、陶丘洪两人只能继续逗留。
无论王芬最后是死是活,两人都得等到此案尘埃落定才能放心。
但这样一来,邴原就有点头疼了。
要知道华歆可是师承前太尉陈球,而这位则是标准的古文经学大儒。
同时华歆也曾在马融门下听讲,算是其门生弟子。
所以别看华歆才年过而立,但他可是与卢植、郑玄等人的小师弟。
当然,华歆与邴原两人倒是没有因此有什么不快,君子和而不同嘛!
可如此一来,郡学里的古文与今文的力量对比就失衡了。
即便邴原是郡学祭酒,但华歆、陶丘洪、孙炎都是古文经学一派。
就这还没有算上会偶尔过来讲学的国渊。
任邴原如何用心讲学,受古文经学影响的求学士子还是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邴原的压力那叫一个大!
他没想到古文经学这么卑鄙,辩经赢不了竟然直接玩阴的。
于是当着魏哲的面,邴原甚至悲声道:“君侯,郡学危在旦夕也!”
此言一出,一时间魏哲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说实在的,他觉得现在的辽东郡学挺好的,学风淳朴,学子用心。
他其实不需要培养出什么大儒,能培养出大量识文断字的基层小吏他就很满足了。
但邴原这个郡学祭酒确实做的兢兢业业,魏哲也不好置之不理。
于是魏哲想了想只能无奈道:“根矩,事已至此,吾亦无可奈何呀!要不,你再邀几位同道大儒过来讲学?”
不得不说,魏哲这算盘打的倒是挺精的,都这个时候了还想薅羊毛。
毕竟无论哪派大儒来辽东郡学授课,受益的终究还是他。
然而魏哲这话一出,邴原却连连叹气不止。
如果能请来,他还至于来找魏哲哭诉么?
要知道当今朝堂承认的官学,可还是今文经学。
别看古文经学近些年在天下的影响越来越大,学习的士子也越来越多,但官方终究没有承认其地位。
太学中的十四位五经博士依旧全都今文经学一派,各以家法传授诸经。
比如《礼》为戴德、戴圣两家;
《诗》为齐、鲁、韩三家;
《书》为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
《易》为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家;
《春秋》为严彭祖、颜安乐两家,皆属公羊春秋。
汝南袁氏之所以能起家,其实关键就在于袁绍祖父袁安。当年袁安的祖父袁良不过是一小小县令,甚至父辈都无人做官。
但袁安却通过钻研家传的《孟氏易》成为了五经博士,有了推举门生弟子做官的资格,汝南袁氏这才就此崛起。
后来袁安本人官至司空、司徒,其子袁敞、袁京也皆为司空。其孙袁汤日后也相继担任司空、太尉。
到了这一代,袁汤的子嗣袁逢、袁隗亦为三公。
所谓“四世三公”“天下仲姓”就是这么来的。
可以说汝南袁氏的发达,就是从一个“五经博士”开始。
所以什么时候古文经学大儒能位列“十四博士”,那才算真的被承认。
不过话又说回来,今文经学在官面上炙手可热也导致邴原无人可请。没办法,有资格的今文大儒都忙得很,没水平的来了也没用。
一时间邴原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应该伤心。
见他如此烦恼,魏哲抚须沉吟片刻之后,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根矩,我这倒是有个想法!”
为了不让此事影响邴原的教学效率,只见魏哲微微一笑道:“既然人来不了,典籍来也是一样的!若是藏书阁中今文经学典籍经义浩如山海,学子焉能不受影响?”
此言一出,邴原先是大喜,而后却立刻眉头紧皱。
“如今经义之贵甚于珠玉,藏书阁中哪能收集到如此多藏书?”
毕竟时下可是有“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的俗谚。
更别说今文经学的经义典籍,那就更难弄了。
可魏哲闻言却哈哈一笑,自信道:“放心,我自有办法!”
说罢魏哲还先卖了个关子,待打发走邴原之后魏哲便立刻给元骏写信。
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一看!
若是换做刚穿越那会儿,此事对魏哲来说或许比登天还难。
但随着元骏源源不断的将洛阳诸多秘闻传回辽东后,魏哲对经学已然祛魅。
怎么说呢,虽然当下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对经义典籍都十分看重。
可是实际生活中,对待经义典籍的态度却草率的很。
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