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第85章 探班 (210 求首订) (第1/2页)

第85章 探班 (210 求首订)

《功夫之王》北美先于内地上映,成绩也先出炉,北美首日吸金755万美元,首周末进账2090万美元,勇夺单日和首周末票房冠军。

这个成绩超过了《英雄》首周末1800万美元和《霍元甲》1050万美元的华语片纪录,遥遥领先于《卧虎藏龙》864万美元的首周末成绩,创下了华语片在北美上映的最新首周末票房纪录。

这个成绩真的很不错了。

而过了几天,国内成绩也出来了。

首日1600万,首周末8000万,虽没达到首周末过亿的预期目标,但华艺对国内票房破2亿仍有足够信心。

这么好成绩对演员的增益无疑是巨大的,对成龙和李连结的边际效益当然没那么大,但对刘艺菲和李兵兵两人,可以说是影响巨大。

在国际影坛刷了一回脸,刘艺菲那边李秋棠不清楚,但李兵兵的情况,李秋棠通过华艺内部的消息了解到不少。

从北美上映至今十来天,因其白发魔女造型抢眼,这段时间李兵兵受到不少海外投资人和导演的青睐,不少国外片商找她谈合作。

但是,《功夫之王》的国内口碑并不好。

之前说过,国内观众最宽容,审美最多元,但同时这批观众要求也最苛刻。

不少国内观众看完《功夫之王》后难掩失望之意——片中对功夫的刻意展示让人感到牵强,“双J”对打的场面虽然堪称漂亮,但此前两人的电影很少用钢丝,此番加入“神话”色彩之后,“飞来飞去”的镜头多得让人不习惯。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不中不西,不土不洋。

影片故事虽号称取材于《西游记》,但实际上与之并无多大关联,只是借用孙悟空这一经典文学形象另起炉灶编创了一个纯粹西方视觉的新故事,因此观众觉得编剧胡扯、曲解中国文化。

在这样的中国动作片中,总是出现烟熏妆的战士、西方化的对白,给人一种强行植入的不协调感。

许多观众说《功夫之王》的动作设计因为加入了奇幻元素,甚至还没《目中无人》好看。

成龙对此有预料,在影片首映前就说过:“其实《功夫之王》是一部拍给美国人看的片子,中国人未必会喜欢。”

甚至有影迷由《功夫之王》谈及整个华语功夫片,称华语功夫明星五年后将后继无人。

当然也谈到了本月大火的《目中无人》:“但赵闻卓已经36岁了,今年凭借《目中无人》翻红,但离开李秋棠,他还能不能拍出如此优秀的动作戏还是个问号。”观众和评论界普遍认为,《目中无人》的成功是李秋棠会拍,而不是演员演得有多好。

“……长此以往,‘功夫之亡’不是一句玩笑话,《功夫之王》中美国小孩拯救中国功夫的‘预言’岂不要成真?”

此类言论跟李秋棠在《目中无人》宣传期对武侠电影前景的悲观判断内核是一致的。

李秋棠知道《功夫之王》会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所以也就不怎么关心这部电影。

《风声》剧组一堆的事等着他做。制片组拆解完了剧本场景,制定出了大致的拍摄行程,现在要求李秋棠赶紧选角,制片组好去协调演员档期,做出最完整的拍摄周期表。

但在选角上,华艺和中影两大制片方产生了矛盾。

华艺在投资协商阶段就明确要求选角归他们,为此多出了一份钱。

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影肯定会干预选角,中影虽然没签约演员,但提提意见还是行的。

李秋棠要周讯和李兵兵,华艺答应帮他搞定,但现在李兵兵飘得很,根本不考虑国内剧组。

李兵兵悬而未决,中影建议别谈她,换别人演,但华艺不同意,中影转而建议用两个港台演员拉票房——现在中影也爱这么干——但被李秋棠反对。

他不反对苏有鹏演白小年,人家演的挺好的,但再想往里加港台演员就不行了。

不过好在华艺在《风声》上没跟李秋棠闹别扭,要人给人,钱给的也痛快。

《目中无人》破亿,李秋棠正威风着呢,没人敢触他霉头。

再加上《功夫之王》国内票房不错,华艺赚到钱了,说话办事也敞亮。

《功夫之王》最大的竞争对手自然是瞄准五一档的《钢铁侠》。

不过李秋棠可没那么多心思关注档期,他去横店了。老师江伟的新剧《潜伏》正在横店拍摄,他今天来探老师的班。

他给江伟带了点上好的茶叶。

江伟还疑惑:“你那边一大摊子事,还有闲心往我这儿跑。”

李秋棠说:“那边不用我盯着,都是老团队,按部就班往前推就行了。”

还嬉皮笑脸地说:“我也是第一次拍谍战,这不来您这儿取取经吗。

“上学那会儿,你可没教我们怎么拍谍战。”

江伟被气笑了:“我还没教你拍科幻呢,你不还是拍了。”

《潜伏》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