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高句丽要迁都
一位身着华丽官服的老臣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他是高句丽的右相金成德。金成德微微躬身,说道:“王上,老臣以为迁都之事万万不可。王城乃是我高句丽的根基所在,历经数代先王的经营,这里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我高句丽的精神象征。一旦迁都,必将动摇民心,让百姓们感到恐慌和不安。而且,迁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今我高句丽正面临战争的困境,国力本就空虚,实在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负担。”
金成德的话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赞同,他们纷纷点头,低声附和着。
然而,一位年轻的武将却站了出来,他是左将军朴正武。朴正武身材魁梧,一脸的英气,此刻却满脸的焦急与愤怒:“右相大人,您说的固然有道理,但如今王城危在旦夕,贾长生的军队随时可能杀到。若不迁都,我们都将成为贾长生的阶下囚,到那时,根基和精神又有何用?迁都至南部沿海城,我们可以凭借大海的天险进行防御,还能利用海上贸易来补充物资,恢复国力。这才是眼下的权宜之计。”
朴正武的观点引发了另一部分大臣的共鸣,他们也开始大声地争论起来。一时间,朝堂上分成了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大对卢乙支文德缓缓开口了。乙支文德是高句丽的重臣,他足智多谋,在朝中威望极高。他的声音低沉而沉稳,却如同洪钟一般,瞬间让朝堂上安静了下来:“王上,诸位大人,迁都之事关系重大,我们不能仅仅从利弊的角度去考虑,更要从长远的战略和国家的未来去谋划。”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乙支文德的身上,期待着他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乙支文德继续说道:“贾长生的进攻确实来势汹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自乱阵脚。迁都至南部沿海城,虽然可以暂时避开贾长生的锋芒,但我们也将失去大片的土地和百姓。而且,南部沿海城虽然有大海的天险,但也面临着其他的威胁,比如海上的风暴、海盗的侵扰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迁都不仅不能解决我们的困境,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更大的危机。”
乙支文德的话让大臣们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迁都的利弊。
这时,一位名叫崔浩的文官站了出来。崔浩学识渊博,思维敏捷,他一向以敢于直言而著称:“大对卢大人所言极是。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眼下的危机。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先将王城的重要物资和部分百姓转移到南部沿海城,以减轻王城的负担,同时也为将来的反击做好准备。而王上和大部分的军队则留在王城,继续坚守。这样既能稳定民心,又能保持我们的抵抗力量。”
崔浩的提议得到了一些大臣的认可,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
然而,右将军李明浩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崔大人,您的想法虽然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实现。贾长生的军队已经将王城团团围住,我们如何能够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将重要物资和百姓转移出去?而且,一旦我们开始转移,贾长生必然会察觉到我们的意图,他会趁机发动更猛烈的进攻,到那时,我们将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李明浩的话让崔浩一时语塞,他不得不承认,李明浩所说的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大臣们各抒己见,谁也无法说服谁。高元坐在王座上,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却如同乱麻一般。他深知,迁都与否,都关乎着高句丽的生死存亡,这个决定他必须慎重地做出。
这时,一位名叫郑秀的女官站了出来。郑秀虽然身为女子,但在朝中却以聪慧和果敢著称。她向高元行了一礼,说道:“王上,臣妾认为我们在考虑迁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与其他势力的联合。如今岛国使者正在我国,我们可以加快与他们的结盟谈判,请求他们出兵相助。同时,我们也可以派人前往其他周边国家,寻求他们的支持和援助。如果我们能够得到其他势力的帮助,或许我们就不需要迁都,也能够抵御贾长生的进攻。”
郑秀的话让大臣们眼前一亮,他们开始意识到,除了迁都和坚守之外,还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目前的困境。
然而,金成德却提出了质疑:“郑女官,您的想法固然好,但与其他势力联合谈何容易?岛国使者虽然在此,但他们是否真心愿意与我们结盟,还犹未可知。而且,其他周边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们未必会愿意为了我们而与贾长生为敌。”
郑秀并没有被金成德的话所吓倒,她坚定地说道:“右相大人,虽然与其他势力联合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这也是我们目前唯一的希望。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尝试。而且,我们可以向他们承诺一些利益,比如战后的领土划分、贸易往来等等,以此来打动他们。”
郑秀的话让高元陷入了沉思,他开始认真地考虑郑秀提出的建议。他知道,如今高句丽已经到了绝境,任何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都值得去尝试。
就在这时,一位侍卫匆匆走进大殿,向